H.265視頻編碼的優勢

2019 11 15 BOAC


作為新一代視頻編碼標準,HEVC(H.265)仍然屬于 "預測加變換"的混合編碼框架。然而,相對于H.264, H.265 在很多方面有了革命性的變化。

靈活的編碼結構

在H.265中,將宏塊的大小從H.264的16X16護展到了64X64,以便于對高分辨率視頻格式的壓縮。同時,采用了更加靈活的編碼結構來提高編碼效率,包括編碼單元、預測單元何變換單元。

靈活的塊結構—RQT

RQT(Residual Quad-tree Transform)是一種自適應的變換技術,這種思想是對H.264/AVC中ABT(Adaptive Block-size Transform)技術的延伸和擴展。對于幀間編碼來說,它允許變換塊的大小根據運動補償塊的大小進行自適應的調整;對于幀內編碼來說,它允許變換塊的大小根據幀內預測殘差的特性進行自適應地調整。

大塊的變換相對于小塊的變換,一方面能夠提供更好的能量集中效果,并能在量化后保存更多的圖像細節,但是另一方面在量化后卻會帶來更多的振鈴效應。 因此,根據當前塊信號的特性,自適應地選擇變換塊大小。

采樣點自適應偏移

SAO(Sample Adaptive Offset)在編解碼環路內,位于Deblock 之后,通過對重建圖像的分類,對每一類圖像像素值加減一個偏移, 達到減少失真的目的,從而提高壓縮率、減少碼流。采用SAO后,平均可以減少2%~6%的碼流,而編碼器和解碼器的性能消耗僅增加了約2%。

自適應環路濾波

ALF(Adaptive Loop Filter)在編解碼環路內,位于Deblock和SAO之后,用于恢復重建圖像以達到重建圖像與原始圖像之間的均方差(MSE)最小。ALF 的系數是在幀級計算和傳輸的,可以整幀應用ALF,也可以對于基于塊或基于量化樹(Quadtree)的部分區域進行ALF,如果是基于部分區域的ALF,還必須傳遞指示區域信息的附加信息。

并行化設計

當前芯片架構已經從單核性能逐漸往多核并行方向發展,因此為了適應并行化程度非常高的芯片實現,HEVC/H265引入了很多并行運算的優化思路,克服了H.264的缺陷。

H.265高清視頻編碼器是伯奧克自主研發的用于高清視頻信號(720P/1080P等)編碼及網絡傳輸的硬件設備,采用最新高效H.265高清數字視頻壓縮技術,具備穩定可靠、高清晰度、低碼率、低延時等特點。輸入高清HDMI信號,進行編碼處理,經過DSP芯片壓縮處理,輸出標準的TS網絡流,該產品的推出填補了業內空白,直接取代了傳統的采集卡或軟件編碼的方式,采用硬編碼方式,系統更加穩定,圖像效果更加完美,廣泛用于各種需要對高清視頻信號及高分辨率高幀率進行采集并基于IP 網絡傳送的場合,強大的擴展性更可輕易應對不同的行業及需求,可作為視頻直播編碼器。采用工業控制精密設計,體積小,方便安裝,功率小于5W,更節能,更穩定。